最新消息 / NEW

2022.05.20 [工程教學影片] 台灣的動脈-淡水河流域水利建設治理綜觀

淡水河流域水利建設自先民開墾至今已近300年,從早期的灌溉工程到後續發展出水力發電、防洪、排水、蓄水、給水及下水道等相互關聯的工程系統,內容極為豐富。
 
為緬懷先民及前輩工程師的辛勞,同時作為年輕學子學習水利工程的入門指引,本會特籌備拍攝「台灣的動脈-淡水河流域水利建設治理綜觀」預定一系列工程教學影片,希冀呈現流域內的水利事業的發展歷程,以及與移民、社會經濟、貿易、國際政治、工程技術等因素間,千絲萬縷的關係。此為本會創立三十餘年來,首度嘗試以影音結合網路為媒介推廣工程科普知識。經委託國內水工試驗研究重鎮--臺大水工試驗所負責文案編擬,東臺傳播公司黃義傑導演團隊負責腳本編排、拍攝、採訪及影片後製諸般作業,歷近年籌備與作業,於今年5月份推出首集,以漢人入墾至日人治臺前的200年間為範圍,在此期間,因為移民出入及兩岸貿易分工的需求,水利事業的發展重點在於水運及河港,以及灌溉工程。此期的工程技術是由漢人自華南地區引進的,完成了淡水河平原的拓墾,奠定後續發展的基礎。臺灣的經濟重心,也因茶葉的種植及淡水開港外銷歐美,而移轉至臺北。
 
第二集尚在籌攝中,預定於民國112年推出,主要是以日人入臺至二戰後離臺為止,為時50年。在此期間,臺灣得到提早接觸新一代水利工程技術的機會。在淡水河流域有:新店溪的水力發電所、水道(自來水)技術,以及未完成的淡水河治水計畫。同時,也看到其它工程及新的水利事業的發展對原有水利事業的影響。對於前一階段發展的水利事業:水運及河港功能被橋梁及鐵路取代,而桃園大圳大量引水灌溉流域外的農田,造成大嵙崁(大漢)溪水運功能降低;臺北城的發展使得農地在日治中期即明顯減少,相關的灌溉系統轉變為下水道;此外,水利事業的所有權及管理權逐漸地向政(總督)府集中。這些趨勢延續至今,型塑了往後的發展輪廓。